近日,一则“贵州毕节一户人家办酒席,食物被挂着工作证的人员撒盐”的视频在网络传播,引发广大网友关注和热议。视频显示,多名戴着工作证的人员,掏出事先准备好的食盐,大量撒在食物上,撒下的量足够使这些饭菜无法食用。(来源:央视网)
近日,一则“贵州毕节一户人家办酒席,食物被挂着工作证的人员撒盐”的视频在网络传播,引发广泛关注,有人说,这显然过于简单粗暴。对此,请谈谈你的看法。
撒盐毁席的行径的确令人气愤,十分不妥,但也应看到行为背后的初衷在于治理滥办酒席,推进移风易俗。陈规陋习需纠正,简单粗暴的治理方式更亟待规范,基层治理应少一些“简单粗暴、操之过急”,多一些“治理有度、换位思考”。
首先,操之过急衍生新矛盾。纠正陈规陋习,职能部门责无旁贷,但不可任意而为,撒盐毁席显然过于简单粗暴,不仅造成粮食浪费,涉嫌损毁私人财物,损害群众利益,刺痛着村民的心,更是对公权力的一种滥用,撒盐毁席程序规范性欠缺,对当地形象、政府公信力的影响也不容小觑,在这种治理方式的影响下,群众难以接受,更不会发自内心的转变观念,可以说适得其反。
其次,任性执法应多一些理性。撒盐毁席的治理手段本身是不文明的,肆意妄为,十分不妥,对于相关人员应进行严肃批评教育,要求其作出深刻检讨,纠正错误思想,并加强后续执法检查,督促各级部门严格依法依规履行职责,确保在推动移风易俗中,既有规范执法的力度,又有换位思考的温度。
最后,找寻推进移风易俗金钥匙。发挥好法治、德治、自治三治结合的强大动力。
一是借力法治。因地制宜,完善法规细则,提高违法成本,对滥办酒席、大操大办、天价彩礼等行为进行处罚,增强震慑效果,如以敛财为目的的酒席要重罚,婚丧嫁娶应指导文明办酒席。
二是巧用德治。通过村干部入户讲解、定期组织文化下乡、举办文艺汇演等方式,宣传文明新风尚、陈规陋习的弊端等,引导村民发自内心地改变老旧观念。
三是积极自治。党员干部、村干部应以身作则,自觉抵制、拒绝参加滥办酒席,同时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,完善村规民约,如成立红白理事会,发挥村级自治组织的作用,引导村民思想,约束村民行为。
最后,应将整治陈规陋习和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,支持乡村特色产业、乡村旅游等发展,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,从“昔日饱口腹”到“今日可致富”,相信滥办酒席收礼金、天价彩礼生财路等错误观念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