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4成都事业单位考试已结束,考完下来相信大家已见识到它的威力,话不多说,咱们先来复盘下本次成都《综测》科目!
本次《综测》科目与省属联考相比,帮帮认为整体难度还是要高一点。主要体现在考试形式、命题特点两个方面:
考试形式
本次成都《综测》虽考试时长与省属联考一致,为120分钟,但在考试时间安排上,成都继续延续以往两科目连堂考,中间不休息的考试形式。这就让大家在经历过《公基》的折磨后,又立马进行《综测》答题,大脑和身体在高强度的运作下,可能让大部分同学的状态和储备的知识难以发挥到极致,会在综测答题时感到困难吃力!
命题特点
01
题量、题型等要求中规中矩
本次成都《综测》在题量、材料、作答字数要求方面大致与省属联考相差无几,题干要求也非常明确,120分钟做答时间,正常情况下,书写压力不大。
考察的题型几乎与省属联考方向一致。涉及对概括题、应用文、议论文的考察。
1
第一题题干明确要求概括“主要经验”,这属于概括归纳题,判断标志就是动词(概括)+要素词(经验)。而难点在于部分考生在日常学习中较少涉及到“经验”题目,可能会对思考造成困难,不过其整体思路与“概括对策做法”相似,难度不大,着重考察大家对要点寻找与分析概括的能力。
2
第二题题干要求较为细致。文种为“倡议书”,而在题干中既给了考生一个鲜明的身份“Y市某社区工作人员”,同时,又给出了发文对象“社区青少年人群”,以及文章的话题“青春守护中国粮,引领节俭‘新食尚’”,要求清晰明确。一方面方便了考生的理解,更容易探寻此文的核心,但同时,这也是给予考生的一个限制,如果在文章中出现不符合“身份”“对象”“话题”的表述,极易造成失分。
这道题难点在于题干中明确发文对象是青少年,意味着主体内容应围绕青少年应做某事,但材料围绕的是政府有关部门,学校做某事,所以在这里要进行语言转化,不能照抄材料,否则会出现发文内容与发文对象脱节的问题。此题着重考察大家的阅读理解和文字表达能力。
3
第三题题干中明确要求“写一篇议论文”,与2420省属联考最后一道题要求不同的是明确规定了文种,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大家减轻了难度。但此次属于关系类作文,应围绕着“名与实”话题展开论述,但与省属联考相比,话题更为灵活,更加的“务虚”。对大家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要求更高。
02
材料脉络清晰、特色鲜明
首先,脉络清晰;三道题目所对应的材料脉络分明阅读理解难度不大。
第一题表格中的材料能明显看出是不同市与不同经验的对应,刚好可以对应到概括经验的内容中,通过对不同市的经验进行分别概括,让要点更加清晰明了;
第二题的材料则是以“总分总”层次脉络进行书写,从“大方案”到“小活动”再到“大意义”前后两个部分刚好可以对应倡议书的开头和结尾,而材料中段的各类活动则可以作为倡议的具体做法,整体阅读难度不大;
第三题的材料被分为四个小片段,整体来看,是一个总分关系,比较好理解,不过考生在书写时,要抓住材料中的“小事例”,草蛇灰线,追本溯源,将案例与文章的主题紧密相连。
其次,特色鲜明;从材料特点来看,这次的试题材料还是很具有“综测”特点的,与省考申论有区别。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“图表型”材料仍然存在,这比较考验考生的概括处理能力,是不少同学的一个难关。另一个特点是“大拖小”,也就是一则大材料下存在着几则小材料,这十分考验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,测查大家能否捋请材料脉络。
03
书写始于题干,忠于材料
第一题要求概括工作笔记中在建设 “城市书房” 方面的主要经验。相较于常见的“概括做法”或者“概括对策”来说,主要注意应当将“做法对策”进行适当的“普适性”转化,如果将做法写的过于详细,既不符合题干要求,又没有足够的格子可供书写。
第二题倡议书则需要注意整体格式和内容转化。倡议书的格式为全格式,即“标题+称谓+正文+落款单位+落款日期”。正文部分按照开头+主体+结尾(总分总)的结构书写,其中主体部分的内容应将材料中的相应内容进行灵活改写和转化,并紧紧围绕题干中的“青春守护中国粮,引领节俭‘新食尚’”提出相应的倡议;
第三题要求写文章,写作难度相对前两题来说要大一些。作文的总分论点建议要忠于题干和材料,从材料中提炼,切勿随心自撰。而除了论点之外,论据需要联系材料和实际进行提炼,材料中多是具体的事例,在书写时要能够“以小见大、窥一斑而见全豹”将具体事例与文章主题巧妙结合。并且尽量有自己补充的写作素材,例如案例素材和名人名言等,才能在论点正确的基础下锦上添花。
总结到最后,大家认为本次成都《综测》难度高于420省属联考吗?
